相约安徽·向春而行 | “食”在长丰半饱屋
原创
合肥热线
2023-03-29
阅读6248

朋友说有一个对美食特别讲究的人一定要介绍给我认识,这个人就是徐姐,白兰花一样的女人,素净、简洁,花未开时内敛、花开时有张力,靠近时能闻到淡淡的、悠长的香气。第一

朋友说有一个对美食特别讲究的人一定要介绍给我认识,这个人就是徐姐,白兰花一样的女人,素净、简洁,花未开时内敛、花开时有张力,靠近时能闻到淡淡的、悠长的香气。
第一次见她时她正在她乡间的院子里忙活,院子是她一年前从村民手里租来的,院落的整体改造都是她自己设计并和本土匠人一起施工,院落的名字叫“半饱屋”,很有些禅意。院落主体建筑分前后两部分,前面是房东自己建的三间连排,后面是徐姐自己建的楼梯外置的二层小楼和裙房,小楼上面一层是厨房和用餐及会客共用的会客间,中间用青砖砌成的通透式花墙隔开,外面是开放式露台。裙房是卫生间、洗浴间和徐姐的猫屋。建筑只有一种元素——青砖,砖体表面比较粗糙的那种,质朴仿古,感觉它会呼吸,时间久了会长出灵性。
吴小满摄
徐姐是因为她的猫从市区来到乡下的,她陆陆续续收养的十七八只猫都是曾经受各种伤病的流浪猫,收养的越来越多,家里实在是养不下了,所以就到近市区的乡下租了个院子。裙房的其中一个房间就是猫们的房间,徐姐说,猫们的房间条件是最好的。现在,她还隔天回市区去定点投喂其他流浪猫。
无标题摄
半饱屋的美食是家常的,是家常的高级,高级的家常。
红烧肉是半饱屋永不落幕的经典菜。乍一看普普通通,但却是香到骨子里的那种味蕾体验。肉用的是大别山深山里的黑猪肉,用农家家常的方法烧,佐料用的也极其简单。徐姐说,这道红烧肉的秘诀在原材料,用市场上普通的猪肉很难烧出这样的味道。自然的是最好的。
悬铃木摄
半饱屋的菜单上当然也少不了中国人餐桌上家常菜——红烧鸡。儿子每次到半饱屋吃饭都会忍不住感叹,说半饱屋的红烧鸡是红烧鸡界的天花板,同时还不忘吐槽一下我烧的红烧鸡,说我的厨艺高超,就差一道红烧鸡。说实话,半饱屋的红烧鸡不好吃都难,我们每次去徐姐都会从老乡家里找散放散养的只供自己家吃的鸡,老乡一般都不会卖的,因为徐姐是市区来的新村民,和老乡们相处的都很好,乡里乡亲的,老乡才愿意卖给她,我们也是跟着享口福了。国庆节期间再吃这道老红烧鸡的时候,有了柴的感觉,经过我们一番探讨,找到原因,是小鸡成长到秋天后,肉质会发生变化,再以之前的方法烹饪体验感就会下降,所以秋冬后的红烧鸡烹饪方法要需要调。万物都有他的规律,食物也是,需顺应四时变化找到适合它的烹饪方法,这是不是美食中的自然、自然中的美食呢?
悬铃木摄
半饱屋的鳝丝炒面是一绝,这是半饱屋的一道创新菜,食材有新鲜的黄鳝切丝、绿豆芽、韭菜和面条,既可以当主食,也可以主食入菜,这是徐姐和邓姐两个人想出来的菜。邓姐是徐姐请的本村的大姐,干净、能干、质朴,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平日里邓姐和徐姐一起打理院子、种菜、除草,徐姐来客人时邓姐就是大厨,徐姐说她自己动手少,但对于美食想法很多,这可能跟她对生活的态度和工作经历有关,她之前做了多年的政府接待工作,觉得她是个美食家。半饱屋的每一道菜都是她俩反反复复磨合调整过了自己那关才呈给来客的。鳝丝炒面就是徐姐想出来的,她想尽可能的利用本土食材开发一些菜谱,想要有更多的呈现和味蕾体验,邓姐就从娘家人那里学习,把面先蒸一次、拌少许水再蒸,然后和鳝丝韭菜豆芽炒制而成。邓姐娘家在北方,安徽蒙城的,不过让我这个大西北来的北方人来看,安徽人都是南方人。仔细想一想,好像安徽在南方人眼里都是北方人、在北方人眼里就是南方人。作为在安徽长江和淮河间(江淮之间)生活的二十多年的北方人的视角来看,淮河以南皖北平原地区就是北方,它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方言包括文化等还是和北方一脉的。长江以南视作南方,和南方一脉。江淮之间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地带,不南不北、又南又北,能看到南方的影子,又有北方的影子,但又不是很鲜明,所以,我以为,江淮之间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区域,是个融合区。2020年在江淮分水岭上发掘了北宋末南宋初的一个墓葬群,据考古专家说,出土的文物中的各种器皿,有当时中原地区的,也有南方的,它的墓制的风格也是兼顾融合了南方和北方的建筑特点。所以说,这个区域在宋朝的时候就是一个极具融合度的地方。那么,这道鳝丝炒面是不是也是南北融合的产物呢?
糖醋鲤鱼是家的温度。徐姐是南方人,江苏的,爸妈经常烧这道糖醋鲤鱼给兄妹俩吃,也是徐姐的最爱之一。鲤鱼是这里的常见食材,徐姐就把家里的糖醋鲤鱼列上了半饱屋的食单。
悬铃木摄
徐姐对食材的讲究是极致的。她的乡村生活中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拔草,野草的生命力太顽强,一波又一波的,永远都除不干净似的。徐姐因为对于食品安全的捍卫,坚持不用除草剂、不用农药和化肥,了解农业的人都知道,这份信念和坚持太难了,食品安全道阻且长。半饱屋的素菜都是徐姐自己小菜园里的,绿色无公害,你绝对可以相信,它是安全的。半饱屋烧菜不会用复合型调料,因为复合型调料里会添加各种添加剂。比如她不会用酱油而是用瑶柱、虾米等各类海鲜来提鲜。饮品也是徐姐自己调制,我经常喝的桃胶饮品里的桃胶是徐姐和邓姐到村里的无人管理的没农药没化肥的桃林里自己抠下来的、蜂蜜用的是来村里的养蜂人那里买的最原生态的蜜,当然,味道也是无可挑剔的好。她的讲究来自于对食材极致的用心。
吴小满摄
徐姐的厨房太让人喜欢。除了建筑的美之外,它的空间布局和餐具都会无时无刻给人非常舒服的美的享受。餐桌上的每一道菜用的盘子和碗都是徐姐用心安排的,她会根据菜单提前安排好每一道菜的食器。她的食器古朴素净又经久耐看,美食朴实无华又美味,就是说不上来的那种好,舒服又踏实。餐桌旁有一扇门,徐姐自己设计的,乡村的那种老式风格的形状,一块大玻璃,中间用十字木条隔成田字形,外面是田园,远远的是高压长廊,远望是自然的田园风光,近看,那扇门,是一幅画,好似挂在墙上。厨房用餐的空间显眼的角落总会给人惊喜,是徐姐的插花,所有的元素都来源于乡间,四时变化,她把自然和四季装了进来。
徐姐的半饱屋不用洗洁精,洗涤都是用天然的皂角,安全健康无污染。虽然在乡下,但她坚持垃圾分类,说想尽可能的去践行环保理念,希望能影响带动更多的人。
被徐姐对食品安全的坚持、对美食的追求、对生活的态度、对社会的责任感深深感动。
舌尖上的半饱屋是诱人的,半饱屋的生活是向往的。